直徑12公尺移動式戶外穹頂構築「DOME」的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,策劃多元展演內容,提供大眾不同以往的感官體驗。
科技媒體實驗平台「未來視覺實驗室」技術總監蔡奇宏演算影像創作,搭配柯智豪聲音創作,延續過去Re-Generative演算藝術為核心方向,以反應擴散演算(Reaction Diffusion)、萬花筒(Kaleidoscope)進行演算實驗。在展演中著重觀眾身體的互動性以及聲音的體驗,透過耳機封閉特性表現更突出的沉浸聲響體驗,根據觀眾在空間中遊走的狀態即時改變影像,並開發多人手機互動介面,讓觀眾透過方便的Web App可即時調整演算參數,創造演算藝術有機生成實驗。
硬體及內容再升級,除原本透過球形曲面投影之校正、融接、對位、播放控制與影像前製等多項複雜技術,首次於球體薄膜採用不透光遮黑材質,降低外部光害影響,提升成像品質。今年展呈15檔作品以及2場次推廣講座及工作坊,如:與法國在台協會合作,邀請根據Molécule的音樂計畫《-22.7ºC》創作的影音作品,以及廣受好評的《迷幻死藤水》首次在臺於360度球幕空間播映;並透過開放徵件的方式,呈現來自臺灣、香港及墨西哥共8件影音作品;此外,本次與國立臺灣美術館、超維度互動合作,進行5G異地共演的展演計畫《reCONNECT 2022:BORDERLESS CANVAS》,邀請多位藝術家於臺北、臺中串聯共演,必定將會掀起一番熱議討論。期待透過策劃更多元、精彩的內容,提供獨特的沉浸式影音體驗。
本計畫透過徵件與學校合作來進行孵育目的,透過每年的徵件,對沉浸內容有高度興趣的創作者除了可在此空間展演以外,也會參與本團隊所規劃的相關專業工作坊,包含沉浸影像與聲音的觀念及實作。同樣與學校合作,透過約一週的密集工作坊,引領學生參與並發想具有創新或實驗度高的作品。最後於展演期間實際在正式場地累積實務經驗,並與不同創作者交流,持續累積沉浸式穹形內容。
本團隊自主研發整合不同需求的高解析主控系統,此系統可播映8~10K穹形影像,並同步多聲道沉浸聲響。除了播映類型之外,更可與演出者設備串接後以LIVE形式作為現場演出。此外因應正式尺寸的場域無法長期搭建,所以於C-LAB室內空間長期建置迷你尺寸(直徑5M)的測試場域,提供前期測試與實驗之目的。【規格:8~10K 1:1 球型變形影像(FULL DOME / H.265、HAP)、多聲道(Channel Base)或沉浸式聲響(Ambisonic)】
未來分為兩部分持續發展:「主控系統模組化」與「穹形移動結構升級」。除了將既有的高解析沉浸式展演系統進行不斷升級以外,更考慮移動、維護與易用性,因此模組化後此系統將不受限於此場域,更容易可移動或複製至其他沉浸場域快速架接使用。而目前的球型結構(DOME 1.0),尚有許多升級空間,包含內外層設計可讓沉浸聲響不受限於平面、內部設備配置更純淨、觀眾容納人數提升等課題都持續克服與進化。
透過每年的展演與國際單位如:法國在台協會、義大利藝術團隊fuse*、日本藝術家田所淳等進行作品展演的交流。同時也不斷地孵育國內創作者發展沉浸穹形作品,至今已累積超過20件作品,未來將更進一步把優秀的作品與藝術家推上國際舞台,如:加拿大知名的巨大穹形場域SAT (Society for Arts and Technology)。近期也積極與國內在地精密金屬加工產業連結,期待日後連同軟硬體服務可邁向國際市場。
於2020年成立「科技媒體實驗平台」,著重「媒體實驗創新」與「社會鏈結」,以跨域、共創、協作的方式,打造文化與科技的實驗平台,整合臺灣文化與科技的資源,媒合文化與科技領域共創,其中「未來視覺實驗室」以探索科技媒體的視覺極限為實驗目標,並以臺灣光電技術與產業為基礎,自主開發各種影像運算、創作與軟硬體整合,孵化穹形內容創作者,企圖勾勒出未來視覺的跨域願景。